培养方案
合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版)
发布日期:2021-06-29 来源: 查看次数:次

合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0版)

一、学科基本情况

学科管理所属学院:管理学院学科代码:1202

获得授权时间:2005

二、学科简介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以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其管理活动及决策的一般方法和普遍规律的科学。合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科(以下简称本学科)沿袭于原来的管理工程学科,1986年获得管理工程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企业管理硕士授予权,2003年获会计学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010年先后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授予权,2012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获安徽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

长期以来,本学科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以“探究先进管理理论,培育杰出管理英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人类科学文化”为使命,以“科学大师云集而至,一流学子心驰神往”为愿景,发挥我校工科特色和管理学院的学科优势,将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工作,深入研究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扎根于中国管理实践,深度融合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信息技术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信息时代的领导者和管理精英,推动信息时代管理创新,努力建成“研究型、国际化、特色明显”的一流工商管理学科。

本学科已经汇聚了一支含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1”创新引智基地、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企业委托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每年发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高水平论文(著)近百篇(部),在师资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步形成了“我们拥有共同的事业”的学院文化。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进入全国前20%B+)。

三、培养标准

本学科着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具备坚实宽广的工商管理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方向专门知识,准确把握工商管理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深度融合现代管理理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信息时代的工商管理高级研究人才。培养标准(Learning Goal)和具体目标(Learning Objective)如下:

LG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LO11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解和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和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

LO12能够恪守学术研究时遵守的准则和规范,遵循学术伦理,抵制造假、变造、抄袭、剽窃、隐匿、重复、引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LG2掌握工商管理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LO21掌握坚实宽广的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并能够恰当地加以运用。

LO22掌握坚实宽广的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并能够恰当地加以运用。

LO23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恰当地加以运用;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对管理范式、组织行为、市场行为、财务与会计、运营管理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影响。

LG3具备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

LO31能够从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创新性地应用管理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产生良好的绩效。

LG4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LO41熟练掌握工商管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从管理实践和学术文献中洞察前沿知识;能够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集成、综合和批判,能够独立提出科学问题并设计研究思路。

LO42精通本学科常用的逻辑推理、数学归纳、运筹优化、统计推断等规范研究方法或系统观察、调查、实验、案例分析、仿真、数据挖掘等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科学、准确地应用到高质量的研究中去,解决管理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

LO43能够使用中英双语,通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者在学术会议上以口头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现研究成果。

LG5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

LO51经常关注国家及国际宏观环境变化,并对这种变化有较为完整的独立见解。

LO52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管理实践的发展动态,注重跟踪、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学术动态,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未来发展有较深刻认识。

LG6具备良好的人际管理能力

LO61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和岗位成就,具有一定的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与他人合力推进工作的能力。

LO62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与人交流表达清晰,与人讨论较为积极主动,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主要研究方向

1)战略管理2)营销管理

3)生产运作管理4)会计学与财务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6)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五、学制及学分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4-5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获批休学创业的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9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需修满硕士阶段学分(除必修环节外),进入博士阶段后另行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硕博期间总学分不少于4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6学分。

六、课程地图

课程名称

LG1

LG2

LG3

LG4

LG5

LG6

LO11

LO12

LO21

LO22

LO23

LO31

LO41

LO42

LO43

LO51

LO52

LO61

LO6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英语

博弈论/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级管理统计学

管理研究方法论/大数据与管理创新

管理理论前沿

战略管理专题/网络营销专题/生产运作管理专题/会计学专题/金融与投资理论专题/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组织理论专题/创新与创业管理专题/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专题/公共管理专题

七、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教学地图

课程名称

LG1

LG2

LG3

LG4

LG5

LG6

LO11

LO12

LO21

LO22

LO23

LO31

LO41

LO42

LO43

LO51

LO52

LO61

LO62

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

学术交流

实践环节

学位论文

九、课程设置方案

类别

学时

学分

考核学期

考核性质

备注

考试

考查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必修

英语

40

2

小波分析

32

2

选修

偏微分方程

32

2

专业学位课

管理理论前沿

32

2

必修

博弈论

32

2

选修

管理研究方法论

32

2

高级计量经济学

32

2

大数据与管理创新

32

2

高级管理统计学

32

2

公共选修课

二外(日语)

40

2

选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6

1

(公共选修课由校研究生培养办公室统一设定)

专业

选修

战略管理专题

32

2

方向课选修

网络营销专题

32

2

生产运作管理专题

32

2

会计学专题

32

2

金融与投资理论专题

32

2

人力资源管理专题

32

2

组织理论专题

32

2

创新与创业管理专题

32

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专题

32

2

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

1

计入

总学分

中期考核

1

学术交流

1

实践环节

2

十、必修环节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完成或通过如下必修环节,方能毕业。

1.文献阅读。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阅读至少100篇本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深入掌握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沿,充分认识本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等。开题报告按“通过”、“不通过”两档评定成绩。对开题报告“不通过”的博士研究生允许在半年内修改完善后再次申请开题,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研究生资格。

3.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加强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次阶段性考核。中期考核应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完成。博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时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中期考核按“通过”、“不通过”两档评定成绩。对中期考核“不通过”的博士研究生允许在半年内修改完善后再次申请考核,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研究生资格。

4.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完成了所有课程学习、实践和研究环节,成绩合格,成果达到学位标准的要求,方可提出答辩申请,并提交博士论文初稿,经导师同意和学院审核后,方能取得答辩资格。博士学位论文需通过查重查新、论文盲审、预答辩等环节,然后开展论文答辩,由答辩专家组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综合进行评议,给出答辩意见以及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5.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在校期间至少需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其中至少有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本学科一级学会年会,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

6.实践环节。积极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实践基地的作用,践行知行统一,将课内实验、课外科技创新、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以及管理岗位实习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十一、培养方式与方法

根据博士研究生的学些经历和研究经历,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多主体协同培养人才。

建立以导师为主导、学术团队合作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博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积极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开拓创新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生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撰写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正文不少于5万字。

1.学位论文选题。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与省部级以上计划科研课题相结合或依托企事业单位重要的委托课题并从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2.学位论文内容。能围绕学科前沿问题或重大需求,开展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体现学位论文作者具有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有广泛了解,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3.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规范性,表达清楚,论证严谨,引文准确、全面,行文规范,符合博士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十三、其他说明

无。

上一条: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版)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