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工大人物>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陈祥迎:“我们一直在努力”

    日期:2014-02-26稿件来源:

    图文

    ——记校“师德先进个人”、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陈祥迎

    □本报记者 孙佳音

    陈祥迎,1976年生,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艺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4月至2007年7月,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在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1月至今,在我校化学工程学院任教,现为我校化学工程学院教授;2012年9月至今,任江苏省常州科教城管委会科技创新处副处长(挂职)。

    走进陈祥迎老师的实验室,不大的房间里坐满了人,有的在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有的在查阅论文,而陈祥迎老师正与一名研究生热烈地讨论着问题……这一切都显得忙碌而又真实。翻看陈祥迎的履历,在惊讶他取得的成绩之余,笔者不禁感怀于陈教授这样年轻的学者为科研事业的艰辛付出。对于获得2013年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陈祥迎坦言非常激动,“能得到认可非常高兴,感谢领导的重视和器重,我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

    兴趣做导师

    “每年10月份,在Nobel(诺贝尔)奖公布的时刻,我都会整理当年的各类奖项,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让学生们明白科学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科学发展的真谛。”这是陈祥迎为了不让课堂枯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办法。事实证明,学生们对于Nobel奖成果宣讲非常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甚至有很多学生受此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兴趣的引导下开始自主的学习。

    课堂上,陈祥迎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授课内容与科研实际紧密结合,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无机化合物性质时,陈祥迎会对比材料的常规、微米、纳米尺度下性能的变迁,让学生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深远意义。

    平日做实验时,陈祥迎也一直强调,“希望学生做有趣的实验,做自己喜欢的实验。这种宽松的实验环境也是培养创新的一大途径,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实验的开展,也更能让学生在其中学到新的知识。”

    学生做实验时,陈祥迎喜欢亲自指导。对于刚来实验室的研究生,陈老师会带领他们熟悉实验流程,指导他们如何做实验,与他们交流心得体会,并与他们一起解决难题,手把手地带领学生走上科研之路。

    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和重在鼓励是陈祥迎培养学生的基本。他说:“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以兴趣为导师,以鼓励为动力,陈祥迎领着他的研究生们一个个走上科研之路。2007级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马超是陈祥迎指导的第一个研究生,他曾获“第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作为当年安徽省唯一一名获得该奖项的硕士研究生,马超认为,成绩的得来并非偶然,是师生精心研究不懈追求的结果。

    陈祥迎骄傲地说:“马超具有良好的化学化工基础和科学素养。我针对他的科研特点和研究兴趣,确定了‘超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控制合成与性能研究’这一课题。”选题定好后,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理论构想、实验求证,从理论论证到实验方案,师生二人经历了多次修正。“在开展文献调研、制定实验方案与路线、以及实验药品、器材等问题上,我与他一起讨论和商定,虽然也遇到了难题和挫折,但是在他自身的努力和我的启发鼓励下,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1级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陈崇也是陈祥迎的得意门生,虽然研究生还未毕业,但他已发表了11篇SCI论文,影响因子达到40,获得2013年度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科技标兵”称号,并且已经成功考取201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研究生。他说:“对比以前没有目标的我,现在的我在兴趣中学习,进步也越来越大。”

    陈祥迎(左一)和他的学生们 刘治国/摄

    脚踏实地做研究

    陈祥迎的科研之路一步一个脚印,既脚踏实地又善于创新,既注重基础研究又兼顾应用研究。陈祥迎十分认同一句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对于如何实现创新,陈祥迎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将创新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做实验。

    创新不能只靠空想,也不能一蹴而就。每次实验前,陈祥迎都会给学生推荐优秀文献做基础指导,同时推荐重要的英文期刊,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在制订实验方案时,陈祥迎有一个要求,“simple but efficient——简单却是有效的,实验方案不是越复杂越好,要追求实际效果,这是我们整个实验室的指导思想和实验思路。”

    陈祥迎深谙创新需要宽松的大环境,在实验室,他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严肃活泼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实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在传帮带过程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陈祥迎在时间上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但对于实验结果要求却很高。谈起陈祥迎追求严谨、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2011级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谢东华说:“在实验中出现一点问题,陈老师都要解决。有一次做水杨酸铝实验,发现炭材料XRD(X-射线衍射)测试中有一点点杂质,陈老师就要求我们重新做这一步骤,直到找出问题所在。”

    此外,每周六上午,陈祥迎都要和研究生开会,对过去一周的实验进行总结,学生们汇报工作,他给出意见和指导,并对下一周的实验进行安排。因此陈老师的研究生都很有纪律性,形成了这种自觉自律、严肃又活泼的实验氛围。

    2006年4月至2007年7月,陈祥迎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偏重于理论研究。到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包括现在江苏省常州科教城管委会科技创新处挂职副处长,陈祥迎说这样做是为了实现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化。

    在常州挂职期间,陈祥迎调研了大量企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还把企业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汇总,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促进当地企业的转型升级。陈祥迎觉得,到企业调研增强了自己对于应用研究的认识和理解,“像我去江苏爱特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一定程度上理清了实验室研究方向,所有研究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研究一定要体现出现实意义,对现实生产力有推动作用而不是纸上谈兵。”

    “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基础研究,一条是应用研究。光做技术不行,要考虑长远发展,所有研究的着眼点都是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此,陈祥迎和他的团队在开展基础研究时注重未来工业化的前景,在最初选题时就开始考虑后期的量产问题,目前陈祥迎已经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2项,他希望自己的这些成果以后都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于一名高校教师而言,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保障。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而科研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实践,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不可或缺,更不可偏废。对于科研工作,陈祥迎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朴素的责任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做学生的正能量

    私下与学生相处,陈祥迎不像老师,倒更像朋友。在实验室与研究生讨论问题时,陈祥迎没有死板的讲解公式定理,反而言语诙谐有趣;他更不会正襟危坐,他的手会扶在椅上或学生的肩上,讲到妙处会心一笑;讨论问题时,他的语调抑扬顿挫,总是给人激情和向上的力量。

    陈祥迎不仅指导学生要勤于思考和深入研究,还注重培养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指导和启发学生。学生对他评价最多的,就是亲和、努力、奋发向上。陈祥迎经常跟学生出去郊游、聚餐。玩要玩好,学要学好,陈祥迎与学生们的关系亲近,以其“正能量”感染着他的学生。

    研究生陈崇深受触动,他说:“陈老师奋发进取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本科时成绩一般,陈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有了极大的变化,我在奋进的氛围中受到了激励。”

    虽然在教学和科研中陈祥迎要求严格,但对待学生他始终以鼓励为主,待学生和蔼温柔,师生之间丝毫没有距离感。“陈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有信心。有一次在实验中清洗超声,我忘了关时间,陈老师提醒了我而不是责怪我。当实验没有做好时,陈老师会鼓励说,‘最初都是这样的’。现在我越来越爱做实验,每个实验做好也会很有成就感。”谈起陈祥迎对自己的鼓励,2012级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何媛媛记忆犹新,“我从前学习比较死板,之后看诺贝尔奖、看最新文献,觉得不仅要努力,也要创新,好的想法同样重要,陈老师让我的学习方法改变了。”

    “陈老师每天来得早,走得晚,敦促我们做实验,他告诉我们‘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基础没问题,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没有什么不可能。”除了在话语上鼓励学生,陈祥迎更是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谢东华说,“当我们实验思路不清晰,不知道怎么进行下去的时候,陈老师会指点我们,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一次我做四苯硼钾实验,对如何提高物质性能思路不清晰,陈老师耐心地告诉我把四苯硼钾和乙酸镁进行研磨再高温煅烧,之后所得到的多孔炭性能就很优良,给我指明了实验接下来的思路。”

    在陈祥迎心中,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当学生迷茫时,给他们指引人生方向;当学生失落时,鼓励他们重拾信心。陈祥迎一直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课上传业解惑,课下聊天谈心,讲自己的人生感悟,给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

    2007级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王希杰毕业时有过迷茫,在读研和工作之间犹豫不决。当时他找到了陈祥迎老师,陈祥迎分析他的特点,鼓励他根据个人特色走入社会工作,并对他说:“工大学生更应该走入社会实践,考研不是成材的唯一道路。”

    学生毕业后,会经常与陈祥迎联系,在迷茫时寻求建议和指导。2004级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汪莎莎就是其中之一。从她考研到读博,陈祥迎一直给予关注并进行指导,电话邮件不曾间断。现在汪莎莎已经到了中科院化学所进行博士后研究。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成绩,陈祥迎十分欣慰。

    “我们一直在努力”是陈祥迎的人生信条。他说:“老师要谨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准则,恪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理念,在学术上要扎实,言行更要起到模范作用。只有从这两方面做到为人师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采访结束后,陈祥迎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那份对科研的热忱让人深有感触。笔者相信,陈祥迎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带领他和他的学生走向人生的高峰。

    (孙佳音/文)

    分享到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