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工大人物>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史成武:丹心赤忱谱新篇

    日期:2014-09-12稿件来源:

    图文

    “成功不在于目标是否达到,而在于为实现目标而做的努力中。”

    ——史成武

    宣城校区作为我校建设发展迈出的创新模式,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实现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的有效结合。两年多来,宣城校区第一代建设者们,带着嘱托与使命,怀揣着理想与责任,以宣城校区为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使宣城校区校园建设和教学管理均已初步形成规模。他们,是宣城校区的开拓者,更是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担当的工大建设者。宣城校区化工与食品加工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史成武教授,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被授予“安徽省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熟悉史成武的合肥工大人更愿亲切地称其为“老史”。老史那敦敦厚厚的身板儿和常漾笑意的眼神,平和中尽显力度,他兢兢业业地彩绘着事业和人生,舒缓而酣畅。

    捷足速建实验中心

    宣城校区的建设速度是惊人的,这是到过这里所有人的共同感受。但只有亲历建设的人才知这是一个怎样梦想与艰辛同在、汗水与幸福并存的过程。

    2012年9月1日,作为宣城校区化工与食品加工系主任的老史迎来了该系首届195名学生。

    一个月后,史主任领着学生们到计算中心的临时简易实验室做完了第一次实验。

    “实验对我们化工与食品加工系的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学生已经招进来了,我们就要让他们的学习正常化、规范化。做完第一次实验后我就想,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建设好我们自己的实验中心。”站在设备齐全、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室里,史老师寥寥几句与我们谈起了建设实验室的初衷。

    其实,为了实验室建设,这两年他做的实在太多太多。

    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前瞻性地规划出实验室建设总体方案,一字一句都浸透了他的思想和设计。在他的办公室里,多少个黑夜被灯光幻成了白昼!

    经过沟通、协调,获得学校批准,一笔笔资金到位了;一台台设备陆陆续续被搬进了实验室;搬货、组装、调试、实验设计、实验验证,他亲力亲为。

    “那段时间,史主任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从早上六点多开始,就手把手教我们,工作中每个环节他都考虑得很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他也都会一一指出。”负责实验室工作的叶同奇博士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干,就要干得漂亮!历经一年的苦干,特别是一个暑假的奋战,2013年9月,化学化工楼实验中心在校区率先建成。三层到五层几十间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科学合理地陈设着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这些不仅能超容度地满足本系学生的实验需要,基础实验室还能高质量地满足全校区相关实验需要。

    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必须同步进行!史主任想到做到。在调试新的实验设备的同时,他带领年轻的老师们集思广益,依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创新设计实验内容,开设新的实验课程,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教学和科研功用。

    既做搬运工、实验员又做统帅的史主任领着我们参观实验中心时,幸福溢于言表。当我们对他的工作表示赞叹时,他却忙不迭地说:“这都是我们新来的这些老师做的。”

    精心锻梁造大厦

    正值金秋。2014年9月3日8时,在化学化工楼一楼一间实验室里,透过门窗,记者瞥见一群人正围着一台设备指点着、讨论着,定睛一看,史主任被围在中间。没错,这就是他多次谈到的,在宣城校区誉有美名的化工与食品加工系教学科研团队。

    宣城校区创办初期,师资配置相当有限,课程教学基本由合肥校区本部派人承担。两年前,化工与食品加工系是一个由史主任带着两位实验员和一名辅导员的4人组织。至于专业建设的队伍,当时惟有史主任一个光杆司令。

    有着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他深知这种状况的弊端,更明白宣城校区要真正发展起来,学科建设要上台阶,就不能仅仅依赖合肥校区,必须招贤纳才,加强落地宣城校区师资队伍的建设!

    史主任像猎鹰一样,将目光紧紧盯住国内外大学的相关专业,一旦锁定目标,就主动出击。两年时间,化工与食品加工系成功引进了9位博士、4位硕士,建成了一支有着20人的教学管理团队。

    但招来兵,买好马,只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步,锻梁才是真功夫,史主任深谙此道。

    “史主任根据系里的专业发展需要来择人。面试时,他让我们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规划,也向我们详细介绍系里的情况。大家来了之后,史主任在工作上对我们要求很严,在生活上给予我们细致的关怀,他希望我们‘后方’稳定,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工作。”陈艳艳博士说。

    为了让这些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挑起大梁,史主任真是下了大功夫,做足了文章。

    他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注重以身作则。每天进实验室最早、离开得最晚的是他。对待教学、科研工作,史主任更是一丝不苟。

    “史主任根据我们所学的专业,指导我们做个体规划,还不时请专家来给我们做指导。”倪刚博士说。

    已经两个科研项目在握的马意龙博士说:“史主任积极引荐我们到企业去,帮助我们到企业寻找科研合作项目,提升我们的科研能力。”

    为了让年轻的老师早日站上讲台,站稳讲台,史主任经常亲自组织教学观摩,带领没有课的老师都去听课,然后一起讨论、分析。

    周红洋博士说:“我上第一节课前,史主任对我说‘你好好上,肯定能上好’,上完后,他提出了许多意见,告诉我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他经常鼓励我们,并帮助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化工与食品加工系这支师资队伍,在史主任的率领下,快速成长。听着这些简单的话语,记者分明感受到了浓浓的深情;透过这群生意盎然的年轻人,记者读出了史主任培育师资的呕心沥血,看到了宣城校区的瑰丽明天。

    丹心一片育桃李

    心系学生,是史主任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怀。

    无论管理工作有多繁忙,科研项目有多大压力,他从未离开三尺讲台,一直坚持给本科生开设并主讲普通化学、工科化学、化学与社会、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多门课程,率先垂范并严格要求老师们把好教学质量关。

    在化工楼,当记者问同学们,是否上过史老师的课时,201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同学对史老师的课纷纷赞不绝口。

    “老师上课特别好懂,多难的内容,听完课后都能理解,还不会忘。”3班的徐郑羽说。

    “史老师上课很有智慧,很有激情,他会给我们介绍许多学术前沿的问题。”回忆起当时听课的情景,3班的刘成至今记忆犹新。

    2班的沈璐颖同学则告诉记者:“史老师对工作要求超级严,他批改作业超级认真,要求我们书写规范,有任何问题他都会批示出来,并且每次作业都有评语,我们很受鼓舞,也很感动。”

    虽然史老师上课从来不点名,但是在他的课堂上,却从来没有学生逃课缺课。看着记者略感诧异的表情,同学们纷纷说,史老师上课特别认真,很有趣,也很严谨,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所以上他的课,同学们从来不会迟到,当然也更不会逃课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记者联想到现今大学生普遍逃课严重的现象,不由想到教育大家孔子说过的这句话。

    其实,深得学生推崇的老史向记者坦言自己担任系主任之初也曾犹豫过,并常怀惴惴之心:“干不好,怎么向学生、家长交代?”

    也正是这份饱含爱心与责任的惴惴之心,促使史主任为了学生殚精竭虑!

    “现在的学生聪明、活泼、知识面广,但他们经历高考前的应试教育,思维受限,我经常劝他们一定要 ‘主动参与、敢于交流’。”

    因此,史主任在系里大力推广创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量身定制了 “英文专著的阅读与理解”、“英文文献的阅读与分析”、“科研训练”、“物理化学解题技巧与方法创新”等教学模块,并在晚自习开设“英语口语半小时”,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学化学化工的,光看国内的文献资料根本不够,无论是考研、考博还是工作,这些能力的培育对我们的学生都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有针对性地继续开设一些个性化教学模块,供学生选学。”史主任对记者说。

    又是一个金秋的开学季。和往年一样,史老师到每一间寝室与学生们交谈,询问他们新学期的计划和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他也依次不断地调整着各项工作。

    看满园春色,桃李芬芳,谁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坚贞!

    科风浩荡奋鸿飞

    史成武认为,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也应该相长,一个优秀的大学老师应该做到教学与科研比翼双飞。他经常提醒身边的年轻老师,要不断学习,奋发图强。他自己更是一个在科研道路上奋力拼搏的典范。

    面向国家解决能源问题的重大战略需求,史教授组建团队,扩大交流,加强协作,作为项目负责人,近年来,他成功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973计划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子课题、1项安徽省年度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和多项委托项目。他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其中可再生的烟气脱硫剂发明专利在铜陵有色铜冠冶化公司得到了工业化应用,可大幅减少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

    以千锤百炼之磨砺,展振翅翱翔之雄健。史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和年轻教师踏实前行。

    化学工程与工艺2012级王冉同学说:“史老师常教导我们做实验、写论文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暑假,我们几个写了一篇论文,交给老师看,老师整整批改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他给我们叫了外卖,自己却一口也没吃,逐字逐句地帮我们修改,一边改一边与我们讨论,谈修改思路,指导我们写论文。那天晚上,他一直到十二点多才离开实验室。”说到这里,王冉的眼眶红了。

    在史教授的指导带领下,他团队的年轻博士个个手上有科研项目,叶同奇博士今年还成功地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采访中,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宣城校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大勇高度评价史主任在宣城校区的工作,认为史主任是合肥工大全体教职工的优秀代表,两年来,他以极大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到宣城校区的建设,体现了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发扬了合工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

    采访即将结束时,史主任吟诵起了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诗言志,志缘情。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最深沉的爱,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尹焕霞/文)

    编辑:尹焕霞

    分享到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