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工大人物>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于连栋: 让“费家军”的科研大旗熠熠生辉

    日期:2019-10-11稿件来源:

    图文

    “仪脉相承、大国重器”。在2019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上,我校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于连栋教授被授予“当代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荣誉称号。奖项每10年颁发1次,表彰的是为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科学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这是对于连栋教授16年来为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作出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学校仪器学科的肯定!

    自2003年9月留校,于连栋教授一直在潜心耕耘……


    于连栋教授(右二)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任何一个阶段的经历都是收获”

    1993年7月从我校精密仪器系精密仪器专业毕业后于连栋教授先后在山东淄博真空设备厂和西门子真空泵压缩机有限公司工作。为了更好地施展才华,1995年12月,他决定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回到母校继续深造。

    当时的他白天要上班,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远离宿舍,一个人到办公室看书学习。停电时,甚至点蜡烛苦读到深夜。

    最终,于连栋教授考取了我校研究生,师从我国误差理论奠基人费业泰教授。在费老的栽培下,他潜心钻研,1999年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奖学金二等奖,这奠定了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并于同年考取本学科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由于英语好,获得参加与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教授交流的机会,被PTB邀请为客座科学家,受PTB资助去德国学习和工作一年。

    2003年9月,于连栋教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身份转变后,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投身工作,一个人承担了学院4个秘书的兼职工作,受到学院师生的肯定和好评。

    “只要朝着好的方向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经历都是收获!”说起曾经,于连栋教授笑的特别灿烂。

    2004年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被聘为教授;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学校评为2017~2018年先进典型人物……

    “作为院长,他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团结同事,知人善用,执行力强,为学院发展贡献良多。”和于连栋教授一起共事的9年中,有太多的事情令李维诗教授感慨:“于老师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尤其是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在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他以身示范,努力帮助年轻人进步。他关注周围人的思想波动,关心周围人的生活状况,经常抽时间与年轻教师谈心,进入课堂听年轻老师的讲课。”

    说起于连栋教授的种种,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映入眼帘:他一直称呼科技楼的门卫 “刘老师”;他经常“请”学生去教工餐厅吃饭;学校的相关规划建设中也总有他的提议;还有人清楚地记得当年费老生病手术时,费老的二十几位学生守护在手术室外,于连栋教授也是其中之一。费老住院期间,无论多忙,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安医陪伴。

    “连续5年,学校年度考核时学院集体优秀,于连栋个人优秀!”提起于连栋教授,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钟军说道,“一走进科技楼的大厅就能看到学院的院徽,这里有他针对专业元素、学科特点和设计单位一次次的沟通和建议。学院宜学、宜研、宜工的环境打造有他主人翁角度点点滴滴的思考。”

    “一起拼,没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为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于连栋教授积极探索新方向,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2016年,他及其科研团队在条纹投影测量领域首次提出一种分析方法,在精密测量中实现了高阶标定模型的计算效率和稳定性的大幅提升。该成果被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评选为该年度亮点论文,中国学者共有2篇论文入选。该成果同时受到《科技日报》和中国科学网的追踪报道。

    2018年4月,于连栋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开发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初步验收。项目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的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技术、应用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带动科学仪器系统集成创新,有效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行业整体创新水平与自我装备能力。

    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实属不易。经过两代人共同努力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2013年12月,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开发与应用”项目获批期间,时任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的马文革有一天敲开于连栋教授办公室的门曾惊诧道:“咦!怎么有卧室的味道?几天没回家了?”于连栋教授笑笑:“2天!”

    “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不计得失一起拼搏,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回忆起“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开发与应用”立项,一些情节在于连栋教授记忆深处弥漫。当时项目涉及全国的单位多、要求高,他和夏豪杰、李维诗、张进等老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在实验室各司其职。那时大家每天都是忙到凌晨三四点钟,写的本子一摞又一摞,第二天还要继续工作,以办公室或实验室为家是常有的事。由于要协调各单位,夏豪杰在去其中一个合作单位盖章时甚至磕破了额头。

    作为负责人,于连栋教授还主持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安徽省科技攻关以及重大项目各1项。长期从事微纳操控和3D宏观尺度测试技术研究的他在著名期刊发表SCI收录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计5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0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

    1983年7月就来到学校任教的胡毅老师是目睹于连栋教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她说:“科研路上,于老师有目标、勇于拼搏、愿意付出,不断有收获是必然。”

    “科研和教学本应密切相关、不可分离” “要有不断求索的科研精神”……费老言传身教的学术态度让于连栋教授满是感慨:“老师把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精密仪器领域。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越学术上的成果,更成为一面精神上的旗帜。未来“费家军”将扛起这面大旗,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年轻的中国仪器人。”

    “赢得爱戴,需投入时间和感情”

    教师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细节,费老 “勤奋、求实、谦让”的教诲一直根植于于连栋教授的心底。

    16年来,他的岗位虽然历经变化,但无论科研项目压力有多大,管理工作有多繁忙,他一直坚守课堂。

    测控技术与仪器2016-1班的李晨、高润泽在大二上学期就上过于连栋教授“测控专业导论” 课,现在又选修了他的“坐标测量技术”双语课。

    “一看到和于老师的合影,课堂上的一幕幕就会浮现脑海!”高润泽回忆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天上课于连栋教授直接把实验室的测量机带到了教室,亲自演示。下课后还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并一起讨论、研究测量机,让大家对坐标测量机有了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于老师的影响总是春风化雨!”李晨开心道,无论是锻炼英语口语能力的PPT演讲,还是交流科研项目的种种,他做事勤奋、踏实、认真的态度让大家钦佩并受用终身。

    “育人工作是一个学校生命力所在,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在于连栋老师心里,学生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应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他回忆自己当年做班主任的经历时说,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需要投入时间和感情。当年的学生都亲切地叫他“栋栋”。

    2018年的那个毕业季,一个青海毕业生抱着于连栋教授哭了。原来在毕业设计答辩时,细心的于连栋教授发现他神情有些异样。会后于连栋教授邀请该生到其办公室交流,通过于连栋教授一步步引导让他感受到了爱心和勇气,及时走出困惑。该生抱着于连栋教授哭着说“除了高中班主任跟我这么谈过话,这是第二次有人这么跟我说话了!”

    一位已毕业的研究生,只要来合肥,一定会约上于连栋教授见个面。他内心深处永远记得那年父亲在杭州遇到突发状况时,于连栋教授不仅从情感上给予关怀和鼓励,还从经济上资助其解决燃眉之急。

    为了帮助研究生拓宽视野提升格局,除了专业书籍,于连栋教授自己掏钱买了很多哲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书籍由学生专人负责并用学生自己设计开发的小程序进行管理,定期以文化沙龙的形式分享读书心得。

    除了固定时间的科研组会汇报交流,于连栋教授还定期召开英语情景角、辩论赛、文化沙龙等各种方式组织研究生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科研,交流学习生活。

    已毕业留校的赵会宁是跟着于连栋教授最久的一个学生,他说:“在相处的过程中总是被于老师的一言一行所感染。在于老师主持的仪器专项执行过程中,他带领我们不分日夜攻克技术难题,每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并且手把手指导我们如何去做科研,让我们在快乐中感悟到责任和担当!”

    都说泰戈尔的经典语录,一生至少要读一次。而于连栋教授则把其中自己最喜欢的格言“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铭记于心,砥砺奋进。未来,他将继承老师的遗志,在科研领域继续追求精益求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精密仪器领域“费家军”的科研大旗熠熠生辉。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91期2版

    (王秀芹/文 宣讯/图)

    编辑:王秀芹

    分享到 :
    Baidu
    map